日暮,树影半斜,光影化作尘埃飞入百姓家里。桌上的杯盏有冷却的清茶,屋檐下有泥融的飞燕,忽而间便明白了,无人与我立黄昏的意义。
第一次识得沈复,是“年少时,曾张目对日”。一篇《童趣》让他出现在了每个孩童背诵的篇目里。长大后,再读《浮生六记》,便觉他将自己一生的故事,都写在了这里。
《浮生六记》是残缺的,但国人往往更喜欢这种残缺的印记。像《红楼梦》,无数的红学爱好者为它撰写续篇,给宝黛一个自己心中的结局。《浮生六记》也是如此,因为残缺,所以芸娘在她最美好的年华离去,从此留下一个丁香姑娘的身影,供后世遐想与记忆。
《浮生六记》是极尽浪漫的。沈复与芸娘的故事,也因为付诸笔端,而成为了后世的一段不朽佳话。
浮生故事的起源,是二人的志趣相投。芸娘不似普通的女子,遵守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三从四德。她会假扮成男子样子与沈复一同看花灯;她会为了丈夫的喜好当掉自己的首饰来换一壶好酒;她会在夏夜等一场荷花盛开,泛舟湖上去做荷花茶;她也会与沈复并肩,等好友为他们画一幅栽花小影。这便是芸娘的动人之处,脱俗得不似人间女子。
而在《浮生六记》里,沈复对她的深爱便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在沈复的笔下,芸娘从未有过一点残缺。若说他们从未吵过架那也是不必然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沈复这个丈夫对芸娘的感情。在他心里,她灵秀天然,万千纷繁不落她身,聪慧温婉,沉静风流。她是春水庭园一株明媚的海棠,是秋月画堂一缕洁净的秋风,是江南巷陌一剪灵秀的风景,就这样,落于他一生的眼眸,再也没有离开过。
读罢全书,心里总是有一种漫漫远意。好似正立在一个日色将行隐没的斜阳阡陌之上,远处青冢绿意青葱,那是芸的墓。故事的结局总是遗憾,上苍不忍将这般无暇的女子过多地留于人间,也不想打破情深不寿的诺言。所以,将她牵引回了天庭,给予沈复一生的怀念。芸娘是极蕙质兰心的女子,断续叠言“来世”二字,似乎已看到了自己的终端。末尾别离,她只留下了一冢荒草,与短暂的一生。
沈复用他清浅的笔墨,生动勾勒出了他数十年的生活。年少童趣,青年恣意,晚年孑立,终老安逸。他笔下的尘世,有温婉的美意。好似盛夏庭院忽然吹来的一阵穿堂风一般,清幽地路过,说着自己途径的故事。让人觉得读它,好像就是在读一个人的一生而已。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从此无人与我把酒分,无人告我夜已深,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立黄昏。芸娘是幸运的,她离开得太早,却让他铭记了一生。
浮生长梦恐怕都是这样,初始虎虎生风,结尾却虎头蛇尾,说到底,都是有始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