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一
最近《流金岁月》结局,有些观众不免惋惜朱锁锁和叶谨言之间的感情。
叶谨言这个角色很有魅力,虽然与朱锁锁差了30岁,却凭借自己的魅力吸引了朱锁锁和观众。
朱锁锁从小跟着舅舅和舅妈长大,不仅缺少家庭的温暖,更缺少父爱。因此,她心里很渴望父爱,也很容易喜欢那些对她好的人。只要对她好,她就会容易心动,比如一开始的马司机,就是因为对方对朱锁锁特别好,让她放下理性思考,不去管对方在其他方面是否与自己合适。
后来,朱锁锁经历了更多,也遇见杨柯、叶谨言和谢宏祖等人,这时她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要的不仅是对自己好的人,更要满足更多三观上、精神上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会被叶谨言吸引。
插图:来源网络和剧情,如有侵权联系删叶谨言没有“霸道总裁”身上的油腻气质,也不是狂宠,他对朱锁锁好来自不经意之间的举动,可以说是没有目的性的,他尊重朱锁锁,表达情绪也很含蓄。
当杨柯要离开公司,叶谨言担心朱锁锁也会一起离开,他希望朱锁锁留下给自己当助理,但这样的决定不是强迫,因此叶谨言选择听取朱锁锁的想法。
可以说,叶谨言的做法,恰好满足了朱锁锁内心的渴望。拒绝朱锁锁的表白之前,叶谨言送给朱锁锁三本书,分别是《百年孤独》《围城》和《梁》。
这三本书,是扮演叶谨言的陈道明选定的,分别传达了不同的含义。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整本书写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但孤独却是无比真实的。叶谨言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会害怕自己不能掌控感情,如果选择,他希望把百年的孤独留给自己。
《梁》写的是梁思成的一生,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娶了林洙续弦,当时的梁思成已经61岁。很多人指责梁思成的做法,好友刘敦桢还给梁思成寄信,只写了四个字:“多此一举”。反观叶谨言与朱锁锁的感情也是如此,他们岁数相差很大,叶谨言也不能确定自己对朱锁锁是出于爱,还是出于享受年轻生命带来的活力,他宁愿慎重考虑,给朱锁锁亲情一样的关爱,所以才不断提起,朱锁锁与自己的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
至于《围城》,读过的人都知道,最经典的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其中有一段感情,可以说是恋人未满,正是男主角方鸿渐与苏小姐,他们之间有爱意又含着友情。
朱锁锁和叶谨言也处在这样的状态里,朱锁锁的存在对叶谨言来说是一种吸引,但叶谨言不敢也无法去面对。因此,朱锁锁最后把《百年孤独》还给叶谨言,自己留下另外两本书,孤独给他,自己与谢宏祖走入围城。
叶谨言也同时明白,朱锁锁是懂得自己的。隐忍克制的爱总让人唏嘘,让原本可以勇敢不拼搏去追求爱情的两个人,生生磨成了是父女亲情,因此才令人惋惜。
推荐《围城》这本书,并非偶然,扮演叶谨言的陈道明扮演过《围城》中的方鸿渐。
当时为了更好地掌握角色,陈道明曾经登门拜访钱钟书。
根据陈道明自己的回忆,他一共见过钱钟书老先生三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那不是做客,而是一种享受。
在钱钟书家里,能让人感觉到文化的力量和厚重感。
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唯一发出响声的是熬中药的药锅子。到处是书香,安静能被听到,没有浮躁与喧哗,平静又从容。
用陈道明的话来说,感觉在钱钟书和杨绛的家里,在文化面前,自己“狗屁都不是”。因为钱钟书与《围城》的演绎,陈道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虽然《流金岁月》中叶谨言推荐朱锁锁去看《围城》,但《围城》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只描写了婚姻,而是写了人生中很多方面。
抗战时期,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和各种人生挫折,揭示着人生似围城,每个人都在兜兜转转。
方鸿渐初出茅庐,没有恋爱经验,之后跌跌撞撞,最后婚后生活支离破碎,很多人喜欢从书中寻找作者的影子,比如方鸿渐的生活又多少是在钱钟书身上发生的,书中的女性角色都是按身边的哪个人写的。
只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从相识到相恋,最后相守相伴,一直很美满,并不像方鸿渐那样一波三折,因此,从书本中寻找作者生活的痕迹,不如认真地领会那些深刻的道理。
我们在朱锁锁身上,能看到很多自立自强女性的影子,有些瞬间,总能让我们联想起在职场上奋斗的自己,从叶谨言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因为年纪、因为身份地位差距最终没能勇敢追求的感情。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故事,会忍不住去想,书中的人到底是角色,还是写的自己。因为有些事,仿佛就是我们自己做的,人物的困扰,也是我们当下的困扰。一不小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作者笔下可笑、可怜或是可叹的人物,在世间浮沉。
小说总是特别有魅力,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那些人物,就像我们的镜子。
这套大师代表作中,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写了同样透彻的人生。
《围城》《人间失格》《月亮与六便士》《活着》《浮生六记》,钱钟书、太宰治、毛姆、余华和沈复,中外古今,跨越几百年,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同样深刻的故事。
原价元5册,现在活动只要元,五本代表作,五个风格各异的文学世界。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时,不仅被人物打动,也能体会书中深刻的人生哲学。
#电视剧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