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是《浮生六记》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沈复的妻子陈芸。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陈芸,她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美丽、贤良淑德的妻子形象。林语堂先生曾赞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它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初读该作品,被深深地感动。今天我将从作品的问世、女主人公形象刻画、现实意义三方面对该书进行解读。
01从作品的问世分析:一部散落民间的残缺手稿,一经问世,备受世人喜爱,被誉为文学经典之作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全书共六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但后两卷一直以来以为伪作。
1、《浮生六记》以现实中的爱情和婚姻为生活主线,重现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读来让人感慨。
沈复与陈芸是表姐弟,两小无猜。结婚后,沈复携爱妻芸娘游历山水,赏花逐月,追求闲适自由的生活情趣。后来因为家庭伦理所不容,他们被逐出家门,生活穷迫,颠沛流离,和心爱的人生离死别,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写下了此手稿。
2、《浮生六记》多次印刷,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多达一百多个版本,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沈复所著此书生前并未正式刊行,清光绪三年()一个叫杨引传的人在苏州坊间偶然发现《浮生六记》残稿,只有四卷,喜爱之至,将其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的妹夫王韬,以活字版刊行于世,并为之作序;王韬为之做跋。王韬点评此书“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真正将《浮生六记》带入大众视野,使之成为文学经典的是明国时期知名学者俞伯平和林语堂。俞伯平为《浮生六记》加上新式标点,于年由北京霜枫设重印出版,并为之作序。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前四卷翻译成英文,刊登在英文《天下月刊》及《西风月刊》上,使其闻名海内外。
《浮生六记》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百态人生。特别是女主人公陈芸的形象更是感人至深。
02女主人公形象刻画分析: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聪明灵秀,才思出众;贤良淑德,乐观豁达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用重笔墨描述了妻子陈芸,我们从作者二十三年的婚姻生活中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陈芸给我们展示了为女性为妻子的贤良淑德。我们深深地被她所感动。林语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并且在《译者序》写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它是“事如春梦了无痕”。
1、陈芸聪明灵秀,才思出众,貌美销魂
陈芸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天生聪明灵秀,学说话时,教她念《琵琶行》,她就能诵。后逐字辨认,学会识字。父亲去世后,她用娴熟的针线织绣手艺,供养一家三口,并供弟弟上学。刺绣闲暇时,渐渐懂得吟诗,笔下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
芸娘既能够陪沈复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又能够乔装打扮、女扮男装。她与关于李杜诗篇的绝妙辩论“杜甫的诗锤炼精纯,李白的诗潇洒落拓”更是让人对她灵透聪慧的天赋赞叹不已。
芸的身材窄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眼中顾盼神飞,唯有两齿微露,看上去并非佳相,却自有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为之销魂。”
2、陈芸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乐观豁达
陈芸知书达理,尊敬公婆,为了对公公婆婆尽孝道,自己宁愿蒙冤受屈;夫妻相敬如,一往情深。即便被逐出家门,生活贫困不堪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她敢于跳出世俗,不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样,还过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风雅之资。
陈芸心地善良,乐观豁达。当沈复的启堂弟媳妇,催妆时偶缺珠花,她将出嫁时聘礼中的珠花,拿给婆婆。此外,在沈复娶妾一事中,陈芸非但没有哭哭啼啼,横加阻拦,反而主动为之挑选心仪之人。又有沈复弟借债由陈芸担保的经济纠葛,沈复弟弟对此予以否认,公公更是大怒,她并未辩解。
陈芸多情。自己病卧床榻,都快病入膏肓了,这时仆人跑了,非但没有责备,反而更担心仆人的安危,担心她出事了,担心没办法向其家人交待。为了一个负心的艺妓(憨园),竟然能够念念不忘至死,甚至为之病情加重。因为这样的太过多情,陈芸为自己招来了许多不必要的祸难,最终,也几乎是死于此。
在沈复眼里:陈芸是贤妻,是得力的生活助手。他爱她,更赞赏她。沈复不爱功名,不攀附权势,妻子愿与自己一道,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生活上不抱怨穷苦,不仰慕权贵,安贫乐道。精神上能与自己一起赏画,一起品味生活。沈复所建构出的陈芸形象正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需要的人生伴侣,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读者对陈芸所产生深深的感动和喜爱了。
03芸娘的形象意义
1、芸娘的身上有着封建社会的守旧意识,也有着现今女子的平等意识
她的个性在那个时代不多见,在她这种双面性格中所体现的追求自由,实际上大大突破了当时社会的界限,她的行为举止超前了几个世纪,她与丈夫同行同坐,抛头露面与男子作诗戏耍,可以说芸娘的行为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为当时所排斥的。
2、陈芸娘除了贤惠之外,她有自己的主张,她可以对丈夫说不
沈复是个豁达而不拘小节的人,对陈芸习惯性地用“敬语”有些反感,就调侃她,但是陈芸没有象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对丈夫惟命是从,而是有理有据地加以反驳。芸娘这种行为在今人看来没有什么,然而在那个“在家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时代,芸娘的行为是有悖礼法的。
陈芸她敢做敢为,虽为长者所不容,但对于青年人而言是一种鼓舞,是一面个性解放的旗帜,它让人们看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女子所应有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应为充斥着“理”而束缚。她没有被社会“污染”,她学习知识,能从文章指出一二点自己的观点;她个性倔强,她天真浪漫而不受社会约束,她心直口快,而无所畏惧社会的种种压迫,即使家中的奴仆以“三太太”这个尊卑乱套的称呼来排遣她,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
在最贫穷的时刻,她站在丈夫的身边支持他,帮助他。生病时为了不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她拒绝就医。为了补给家用,她病中织锦。她爱得真诚,爱得平凡,却让人感动。在她的身上还体现了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久燃不尽的山野绿草,无论封建家长如何侮蔑她,生活如何摧残她,她依然保持使人如沐春风的个性,而非从此唯唯诺诺一生。她的作为让人明白她所执守的是一份无愧于人,无愧于己的信念。即使最后这种个性导致了她的死亡,她依然从容笑之,死而无憾。
从芸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光辉,这种光辉形象使无数个同时代的女子为之失色,我们为芸娘的死而惋惜,但同时为她活的精彩而感叹。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