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将为城市更新带来什么圆桌谈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pf/a_6169140.html

苏州可园(郑娜摄)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演出方供图)

苏州双塔市集(来自网络)

苏绣旗袍(苏州丝执文化有限公司供图)

苏州美食(来自网络)

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的苏州国际设计周,近日正式发布今年的重头戏“Q4(第四季度)设计消费季”,通过打造一系列跨城市、跨产业的消费活动,让设计产业成为消费增量的新杠杆,助力疫情之后城市复苏。不仅是今年,近年来,设计在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美好生活的构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苏州国际设计周启动之际,本报特别邀请来自学界、业界、政府部门等方面的4位嘉宾,围绕设计与时代、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生活、设计与城市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本报记者郑娜

嘉宾(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娄永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孙群苏州国际设计周执委会(筹)副主任

徐刚苏州市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

叶放艺术家、文化学者

1.设计内涵悄然变化

记者:以往大家谈论设计时,更多把设计看作是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设计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娄永琪:过去,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将其与产业连在一起,这个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这跟设计本身的发展有关系。以前讨论设计,大多讲的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是以造物为核心的物质设计。这几年,设计已经从造物设计拓展到战略设计、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体验设计,大量的非物质设计让大家开始发现,原来设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从无到有地创造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模式、新的经济和生活形态。在我看来,设计是研究如何创造和满足需求的学科,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未来的需求产生过程中最核心的推手。

孙群:人们对设计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是我一直非常认同一句话:“设计是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艺术。”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会发现从自我到生活环境,到城市空间,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创意设计都有参与的空间。

叶放:设计有狭义与广义之说,前者指关于事物的美好,后者指关于事物美好的形式与方法。设计总以一个真实或虚拟的对象为服务,而艺术则总以一个想象或创造的自我为思辨。有时候设计需要艺术的随心所欲、海阔天空,艺术需要设计的严丝合缝、无微不至。如果说艺术是让梦得以表达,那么设计则是让表达成为现实。

2.设计价值被重视

记者:近年,深圳、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先后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许多城市纷纷举办设计周活动。怎么看城市发展中的这一轮设计热潮?

娄永琪:科技推动的创新和市场拉动的创新人们已经充分认识了。近些年,大家开始意识到创新的第三个发动机——设计。以上海为例,今年是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10周年,也是举办世博会10周年。这些年来,上海每年都举办设计周,而且都是由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来主抓。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一是看重产业的贡献,二是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战略互为支撑。中国设计之都的建设刚开始,但是我相信中国设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我特别希望中国设计能在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生活方式转型方面产生世界级的影响。

孙群:城市需要新的叙事角度与方式,设计周提供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现代城市设计周承担了很多责任: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产业更新、生活美学;设计周覆盖了所有的人群:设计师、设计爱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这些责任与人群的需求,是每一个身处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周不仅是一次城市活动,一个创新设计的城市节日,更是一种鼓励创新的城市风气。

徐刚:创新设计、创新驱动,是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苏州为例,作为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当前,苏州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急需创意设计产业的助力和赋能。年,苏州市政府委托姑苏区政府牵头,承办苏州国际设计周,是希望凝聚更多智慧力量,发挥苏州独特资源优势,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创意”“文化创业”有机结合,让苏州新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让苏州古城焕发更大生机。

3.理想的设计之都

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城市希望成为设计之都,你们理想中的设计之都是什么模样?

娄永琪:我认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把设计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到产业中。理想中的设计之都也是如此。芬兰有70%的出口是设计密集型出口,设计是国之命脉,也是每个人的自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设计生态。我认为,把设计的生态搭建起来,让大家了解设计、崇尚设计,让设计从业者有发展空间,让消费者愿意为设计埋单,大家一起参与到设计的过程当中去,形成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在创造的社会氛围,这就是设计之都最好的模样。

孙群:设计要向城市开放,要为产业赋能,要服务于民生改善。设计要有大局观、责任感。在一个紧密互联的时代,类似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不应该只是政府或大企业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