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MIND九月刊中的内容,此浮生不全是沈三白笔下的浮生,而是画家鱼山饭宽笔下一位叫“浮生”的小子,以及他妙趣横生的后现代生活。
六年前,我第一次在豆瓣网上看到有个ID叫“鱼山饭宽”。名字有点意思,页面上东西不多,却有一个号称《金融街图卷》的相册,脑洞清奇、画风凛冽——各种高楼大厦(也许该叫“矮楼小厦”)可怜兮兮地被小人儿翻山越岭地扛着、挑着、顶着、扯着、独轮车推着、轿子抬着……嗯,这一看就是个细节控自虐狂建筑师捣鼓出来的,连玻璃幕墙、电梯机房、楼顶天线都画的清清楚楚。那时,我还不知他本名叫曾仁臻,外号“真认真”,那时他的粉丝不多,本人也应该还在某个建筑设计院加班画图吧。
四年前,机缘得识曾仁臻。未谋面前猜测豆瓣上那些如此老练幽默的笔迹,定出自个看破红尘的糟老头,或是个深谙世事的怪大叔,结果眼前竟是个腼腆的小年轻,板寸头发、黑框眼镜、白衬衫黑毛衣,收拾的干干净净,沉默、谨慎,一点都不是画中的放浪不羁的样子。
两年前,听说建筑师曾仁臻辞职,彻底做了鱼山饭宽,开始过上画中小人浪游的生活。其间更是循园林大师童雋先生故迹,费时数月决心遍览(更是踏勘)江南全部园林,在几十个园子中以建筑师的方法写生下诸多细致平面,当时亦常有他翻墙、踏墟、深入残园的故事在朋友圈中流传……也在这几年,鱼山的画稿频出,一系列《红》《幻》《影》《淡》的清奇画风,裹挟着其中的小人和房子,以风卷残云之势流传网络,俨然是网络红人姿态。
据说唐代李贺常骑小驴深思苦吟,获得片断诗句即揉入锦囊,后分类重组以得成诗;卡尔维诺也喜欢零星构思短章,最终类型化分析重组长书。形象的片段与故事的连续某种程度会互相掣制,二者的分离保证更加自由的创作,因此鱼山能在绘画中建构丰富的想象与氛围。
借用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之名和《圣经?创世纪》的朴素语法,重新讲述了如下“浮生”的故事,他是庄子的儿子、墨子的徒弟,一生居游在草木的梦境中。
序言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沈复?《浮生六记》
第一记:破壳记
起初,庄子种下蛋壳。
地是青苔点点,蒹葭苍苍。
白衣稚子破壳而出。
庄子说,“其生若浮”,于是就有了浮生。
浮生看水对岸是好的,就急切过去。
足踏花瓣,风行水上,步步留香。
事就这样成了。
有清风,有流水,这是第一记。
第二记:戏鱼记
浮生说,要踏水观鱼,
于是找来两根狗尾草。
观鱼不足,浮生结草为座,张弦垂钓。
钓不到半尾,浮生寻得牵牛花泡澡,悠然忘渔。
事就这样成了。
有青鱼,有蝴蝶,这是第二记。
第三记:拜师记
浮生说,不能终日碌碌,要拜师学艺。
寻到草木堂,拜了墨子师。
先学茅剑、后学芦刀,再而叶盾、豆杵、狗尾棒……
最后痴看蜗牛形迹,悟得山水之法。
事就这样成了。
有武艺,有文功,这是第三记。
第四记:闺房记
拜别师门,浮生在路上见红衣女子。
采花相送,知名云娘,倾心相许。
云娘说,要有家。
择枝覆叶做庐,为冬屋;集花悬帐做棚,为夏屋。
事就这样成了。
有眷侣,有归宿,这是第四记。
第五记:浪游记
出门别云娘,浮生念故友。
或重帘会棋。
或幽庐品茗。
或行酒评花。
事就这样成了。
有江湖,有故友,这是第五记。
第六记:入梦记
酒醉归途,茅草丛聚,浮生说一切甚好。
梳拢长叶,枕草入眠。
事就这样成了。
有青庐,有幽梦,这是第六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