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我们都曾是个孩子,记得吗

今天是儿童节,估计又有很多大人吵着要做一天小朋友了……

大概很多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彼得·潘,希望自己永远长不大。好似长不大的人,可以永远拥有满是美好的童年,可以永远保持一颗闪闪发亮的童心。所以,人们在长大后,总会特别怀念童年时光,感叹“如果不长大该有多好啊!”

其实,令人烦恼的并非是长大本身,而是忘记童心的本质是什么。

童心是什么?

它可能藏在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中,可能躲在小伙伴拉着玩的捉迷藏里,可能被天马行空地描绘在画纸上;

它是用不完的力气,是与生俱来的傲气,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

它是天真、好奇、善良等许多美好词汇的集合体。我们愿意相信,拥有这颗童心,让人活力四射,让人快乐万分,让人可以无尽地想象,也可以奋力地翱翔。

然而,不知何时起,童心仿佛成为孩子们的专属。成年人羞于被人称作童心未泯,仿佛成年人的童心与无知、浅薄、幼稚划上了等号。

可是,好奇、单纯、善良……这些不都是人本来就要有的本性吗?只要是人,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应有童心未泯之表现,这也并非难以启齿之事。

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永葆童心都是极其重要、难能可贵之事。当然,在知晓童心之重要性之余,我们更要去探索怎样保持一颗童心。

以年轻的心态孕育童心。有人认为年龄增长,童心便消失殆尽。但童心不应按年龄来划分,两者之间也并无矛盾。有的人年少时缺少童心,白发渐白之时反而童心愈浓。40岁的林语堂在《四十自叙》中这样评价自己:“一点童心犹未泯,半丝白鬓尚且无。”他对后半生的憧憬,纯粹到只留童心。或许,长大后依旧保持童心的人,不是因为经验少、阅历浅导致的人生浅薄,而是阅尽千帆、洗尽铅华造就的洒脱和年轻。

以简单的想法呵护童心。王小波在书中写道:“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很多时候,成年人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被烦恼、苦闷所束缚。然后,开始怀念童年,甚至迷失于童心所带来的美好。殊不知,转换一个角度,以童心去看待世界,给生活做减法,得到的又是柳暗花明的新景象。

以好奇的钥匙激发童心。还记得学生时代的《童趣》一文,沈复讲述自己儿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那种物外之趣让人至今难以忘怀,而包含此文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便是他年近半百之时所著。他对世界葆有无与伦比的好奇之心,让其去探索、创新,终其一生。

以初心的纯粹守护童心。人们总是忙于长大,却忘了来时的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年少时许下的理想,是当时的坚持为今后埋下的伏笔。守初心,就是护童心。

可见,永葆童心的根本,其实就是对人性之美保持一致的追求。

有人说长大是一种交易,是用自己的童心交换成长的勇气。然,“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只有那些长大后仍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成人。童年虽无法延期,但童心可以永不过期。人生之路,那些童心之多彩,铺就了我们人生的底色。

或许,这个世界没有大人,只有长皱了的小孩。

作者

李嫚

责编

王楠、张咏琴

图源

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