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
所仅存者,十之一二耳,
况我辈蒲柳之质,犹未必百年者乎!
其实不算读,就是随手翻看吧,但翻完还是很触动我心。这书的内容,我很早就知道,讲清代一位叫沈复的文人曲折的一生。为何曲折,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始终很贫困;二是家人不理解,内心觉得委屈。
很多人说这沈复没出息,我觉得这大可不必,因为这书看似自传,其实内容未必就真,说不定是作者与大家看玩笑呢,所以批判作者没意思。书中有一点我感同身受,就是环境。环境有大有小,大环境可能是时代国家,小环境或许是家庭子女。如果放在今天,我们会觉得七零后很幸运,因为他们置业时,房价是现在的十分之一,但那时的工资,仅比现在少一点。所以看不清时代,或不看清时代,是所有悲剧的共同源头。沈父对沈复有期望,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怎知时代不同了,经验无法照搬。如果总用过去的经验去评价今天,那悲剧的结果就已经注定。
再说家庭,有时我与人讲,你不必太在意自己怎样,因为当你遇见生命另一半时,你是会变的,所以今日你怎样,并无意义。书中芸娘这人,是个好人,也应该是个好人。或许她牙齿并不好看,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德容言功中德是排首位的,而非容。但就和今天一样,婚姻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芸娘有优点,无论读者还是作者都能看到,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拖累,一个病秧子。有时人相信爱情,认可这种拖累,心甘情愿被拖累一生,这确实伟大。但让一个普通人去背负这种伟大,那被压垮也就是自然的。这可能就是世间最奇妙的东西,用好的初衷,迎来坏的结果,非要解释,只能说是世事无常。其实放开手对二人都好,但还是环境,他们身处的环境时代替他们排除了这种选择。
人真正的需要其实很少,归隐深山都可以生活,但环境会让他觉得他需要的很多,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环境,因为不断制造出新的需求,就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因。但人还是要分清,什么是自己实际需要的,什么是外界让你觉得你需要的。书中有几处,我觉得很有意思,一处是芸娘给沈复纳妾,这段古往今来很多人讨论,但多是讨论动机,我不解的是,为什么纳妾不成,芸娘能把自己气病,最后到死。今天的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古人的生活,有一次我在重庆古玩城买竹雕臂搁,老板给我说,“古人没电视,没手机,必须靠这些东西打发时间”。我当然知道古代没电视没手机,但老板这么一说时,我还是心头一冷,甚至是一惊。我突然觉得古代生活像个无底深渊,让人觉得恐惧害怕。当然,我的恐惧主要是对没电的恐惧,而芸娘的恐惧其实更多。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三项;第一是沈复不在时她的寂寞。第二是公公婆婆的针对。第三是内外事务集于一身的压力。想到这里,就不难理解她为何要主动给沈复纳妾一事。但还有一层恐惧,这恐惧我们知道,芸娘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就是她对社会和人性了解的匮乏。古代出行不易,女子可能就更少了,我小时候院子里有很多老太太,终其一生没出过兰州市。其次那时没有广播电视,加之封建礼教,人相互接触又少,所以芸娘对人的了解,很可能没有现代人的百分之一多。她就像一个在无菌环境成长起来的人,放入社会之后,就格外容易得病,而且一病就要命。所以一件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妾跟有钱人跑了,对她而言就无法接受,开始怀疑人生,最后从小病变大病,大病毁全家了。
写到这,我想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沈复这人怎样,我们另说,但他父亲和他妻子的思想观念,其实已经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他父亲总是不切实际,他妻子没有对真实社会的认知。除非他敢于冲破,或许能有一线生机,但事实上,他始终逆来顺受,因为在他的思想中,这就是唯一的选择。总得来说,《浮生六记》是本让人看过就想说话的书,就好像你见一卖菜小贩无缘挨打一样,或许你不想多管闲事,但内心的正义感,还是不断促使你想帮小贩说几句。沈复是个懂生活的人,但是环境对他有些苛刻,而他所想的,就是在苛刻中求存。既然方式已然如此,又怎可能有好的结果呢。从这里拓展,我突然想到一点,或许这世界上没有不幸福的人,只有想不开的人。
此书评写于年夏杭州,今日重读,作品没忆起多少,到忆起了自己。三年前我想不到,三年后我会先后生活在安德镇和唐昌镇,这完全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但就是发生了。曾经,我的人生很有计划,但今天,似乎已经没计划了,因为有计划也没用,也就没必要计划了。过去三五年,我和这个世界都变化极大,有些变化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但无论主还是被,我们都变成了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生活更简单了,也可以说是更穷了,但似乎也接受了,甚至还有了更多乐趣和期待。过去我难以满足,现在吃饱就是开心。也因为这些变化,我更能理解《浮生六记》了,因为它是少有的触摸清代知识分子群体共性的作品,是展现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而非小说式展示这种共性所要面临的人生种种。小人物也有跌宕起伏,普通人也会浮生如梦。
¥30速发浮生六记沈复原版原著清代文学扛鼎之作民国文学随笔散文国学典藏书籍沈复写给酝酿的情书浮生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50.6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