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解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社会角度看,语文素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气质和文明素质与语文素养紧密相关;国家层面,公民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到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正如语文界所说,“培养文化人是语文学科的使命”。
紧扣生活,解放学生。“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明确指令,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的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公平性与开放性。
比较鉴别,注重思维。“比较”这三种途径,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在比较中,辨析三个途径各自的特点与不足,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的特殊性,阐述自己独特的理解,既在普遍意义上考查了学生的比较思辨能力,又尊重了学生个性,利于学生创作出有个性、有理趣的好文章。
满分作文在阅读中来场灵魂旅行
书者,饥饿读之可当之以肉,疲倦读之可当之以枕衾。冯唐有一方印镌刻着“耽书是宿缘”,书与人的不解之缘,亦可从中觅得一二。
因此,大量阅读是我所认为的最有效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
课堂有效教学固然有一定效用,但毕竟获得的是别人嚼碎的东西,个中韵味也难以阻止地被动消失了;社会生活实践磨炼人的心志尚佳,论语文素养,培养起来实在颇有难度,而大量的阅读才是与经典的直接邂逅,要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还真非如此不可。
王国维曾言:“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他的理由是文学追求精神上的利益,是永久的目的。如他所言,这种精神上的利益实在难以从课堂上获得,而与古今文学之士的面对面交流,无异于一次灵魂上的深度旅行。那满纸的萧萧落花,那一笔笔流沙风华,若不能亲自触碰,谈何精神交流灵魂共鸣,更别提素养提升了!
大量阅读亦是修身养性、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法则。
虽然已过了打马江南、诗书风流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卧听窗外风惊竹,手捧书卷闲庭漫步,或看漫漫山河,尽在字里行间消瘦。
你尽可以在“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黄昏忆起王孙;你尽可以看檐下多情的燕儿徘徊又隐去,来年却“满身花雨又归来”;你在三影诗人新婚燕尔的时刻吟起“一树梨花压海棠”;你在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中感叹沉醉,去体察这浮世的肌理,去观照一人一物的情态褶皱。
这一切美,一切生命的庄严,都是课堂上无法真切看见的,都是当代社会上难以再寻回的。
“玉蝴蝶恋花心动”,那些多情的辞章,不去阅读如何遇见?冷粥、破砚、晴窗,你不去阅读,怎知道现在还有朴素的诗人周梦蝶,仍固执地抗拒着世间的繁华。当春日闲情难消,当浊酒堪尽余欢,何不手捧书卷,哪管自己身栖何方,春秋几度,是荣是辱。
由此观之,大量的阅读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更是浸润了一个美丽的灵魂。白落梅曾言:“我本是佛前的一朵青莲,因耐不住云台寂寞,贪恋了一点人世的烟火。才有了这番红尘的劫缘。”倘若要我选,我倒宁愿来这红尘,可与古人相见,可与今人交谈,宁做人世中的红莲,把书中的美,都读遍。
名师点评观点明确。文章既对“三条途径”有比较,又深入一种,紧扣语文素养的提升来作文,立意精准。
结构清晰。作品开篇以冯唐的观点引入,进而比较“三条途径”,然后重点谈大量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层次分明。
文笔优美。大量的引用化用,具体而生动,避免了泛泛而谈,让文章内容丰富,语言典雅。
文中有作者自己真实的积累、实实在在的体会,真实可信的语文素养得以体现,当为一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