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木容
《浮生六记》
聚欢、飘零
李白诗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清代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中的“浮生”二字便典出此处。
这本被誉为晚清小红楼的著作,我已反复读过三遍——浮生点滴,确有情趣;浮生若梦,也不过是寥寥数笔。
浮生有情
书中记录了沈复与妻子陈芸从相识到相爱相伴的点点滴滴。
或是日常琐事,或是谈论诗词,他们是志趣相投的同路人。沈复自比与芸娘是“鸿案相庄”,还曾镌两方“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
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
但是奈何世事变化,曾经的神仙般的日子,却接连遭受变数。
小人诬陷、亲人分离、芸娘病重、钱财缺乏,芸娘未负一人,却被世俗辜负。
终是恩爱夫妻难以共白头,相扶相持二十三年后,芸娘一人先行。而后沈复父亲去世,却因常年未在家服侍双亲,自认为是不孝之子,又不曾继承家中财物一二,仍旧两手空空,与子女母亲分离,外出而去。
除此,书中还记述了许许多多日常琐事、趣事。像是插花之技艺、盆景之剪裁,又像是曾经的山川游历之所见所感,还有一些养生之道的论述。
通读《浮生六记》,只觉那些平淡日子的简单记述竟然可以如此抓心挠肺。
沈复的文字没有华词铺述,少了“为愁而愁”的矫揉造作之感。善用白描,一字一句间,其情谊万千,跃然纸上。
如写到惬意的田园生活处时,沈复未及人之欢乐,而是处处以景烘情:“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抱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
又写痛失芸娘处,未见其捶胸顿足之泣,只用“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首空拳,寸心欲碎”,短短十六字,沈复痛失爱妻的绵绵苦楚,尽收眼底。
有人说,沈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深情的男人。
浮生有趣
从这本书中所记所述,我深感沈复是一个“俯身于生活的观察家”。
卷二的《闲情记趣》是我最喜欢的一记。我见评述,大多言更爱卷一和卷三。最爱卷二,当是沈复那番对生活饶有趣味的细致最打动人了。
卷二中第一篇文章,是我们所熟知的,这篇写入语文教材的《童趣》,我记得曾是要求背诵的文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便是开篇定调,让我对这番细致的观察非常有兴趣。而后记插花艺术、盆景技法、园林设计、焚香雅趣等,万物都可入沈复的文字。这部分又被誉为是本书的美学基石。
还有一个趣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沈复与芸娘去别人家中借钱,竟还有心思对别家的园林评论一番。说是有些傲慢,却又仿佛是没心没肺。全然不为钱物之窘迫忧心,也不得不叹服其二人的洒脱超然。
如不是沈复对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便也写不出这桩桩件件。或是见儿虫斗于草间,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