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淡泊之心,在尘世中修行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nb.ifeng.com/a/20180413/6502255_0.shtml

人以云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聚散开来,离合无常,有时聚拢一些,有时扩散一些。聚时,乌云密布,捉摸不透方向,散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尘世之中,每个人的遇见和所得都有因果,以澄澈之心看天下,天下清朗,以淡泊之心看人生,人生值得。

每个人生活得很努力,或逆水行舟,或顺风顺水,有的在上游,有的在下游,却从未放过一次划桨的机会。

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理想,太急功好利,理想就背离,太过于无所事事,也就只能与他人拉开距离,甚至望其项背。

淡泊,不是说没有欲望,它不像佛教里说的尘念皆虚空,而是一种适当美学,就好比国画一样,最美的艺术风格往往是留白,而不是重墨。

淡泊就很好的位于“过”和“不及”之间,讲究一个随性。

正如李白在《将进酒》里说的那样:“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饮者留其名,相比正是一个看淡而已,做臻于完善之人太过劳累,甚至要的太多,以至于笔墨加深,看不出一个人的修为。

怀着一颗柔软的淡泊之心,可以碰瓷,也可以顺流东西,因为无论是生活上的所得,还是人生上的所失,都是修行,都是历练。

01

人生看淡,万物皆可为

当一个人看不清尘世迷雾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水,去李白的“黄河之水”里去洗涤自己,去陶渊明桃花源去感化内心,去周敦颐的爱莲池中去培养心智。

或许借助古人的寓意能够让人懂得更多,就像介子推教给世人的道理那般,不贪功好利,不过分追求名利,才是人生的上上签,也正如商圣范蠡从“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中悟到一个人只有及时收手,才能明哲保身。

他们懂得在名利之海里驾一叶扁舟,也懂得这世间不过沧海一粟,所以离开时也浅笑淡然。

人何尝不是这般,古往今来多少事,有哪一个会正面论述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淡泊这一名词,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经萌发于中国人的心中,孔子的仁,从侧面来说,正是淡泊的由来。一个人只有对名利淡然处之,才能成仁,这是不变的道理。

所以苏轼才会在赤壁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名句,或许人生真的就像能一样,只不过那些想要更多的人,不愿醒来,歧途一词,便由此而来,淡泊是一场修行,一场只靠个人的修行。

02

心怀坦荡,则杂念可抛

人生在世,或许最难的便是通透二字,人到老年,仿佛好像什么都看开了,曾经解不开的结,仿佛一下子没有了捆拧的力气,说到底,人到老了,也就想开了,之前追求的,不过是一抔土。

心怀坦荡,并不是与世无争,相反,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像古代的出士和入士一般,凡事读书人,没有不想建功立业者,所以李白周游天下,散尽钱财最后也就只弄了个小小翰林,所以事在人为,真的是圭臬么,或许应该换成,功在人心。

功在人心,才能看透一切,心怀坦荡,那些想着走“终南捷径”的人,有多少能够挂金枝,成玉叶呢,或许只有人自己才知道吧。

就像唐朝法师说的那般,修行,就是修正不好的过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果关系也要建立在清心之上,只有这样,杂念才不会成为羁绊,只有这样,内心的柔软之地才不会被种上杂草。

03

看破尘俗,无往而不利

修行,是一个人的砥砺前行,正如《青蛇劫起》里告诉我们的道理那般,当一个人始终始终为执念而活,那么就容易破四戒,当一个人清心下来,那么就容易悟人生。

正如人群效应一样,人走在在圆环之上,急功近利的人想着一直往前走,而淡泊之人,却始终待在原地,因为对他来说,原地就是终点,而人生不过是一个大的圆环。

所以,人不妨淡雅一些,古时有梅兰竹菊可以让人慢慢欣赏,可以让人陶冶情操,而当代之下,不妨看看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不妨看看《浮生六记》。

前者教会我们,心远地自偏,教会我们唯有淡泊才能明志,后者告诉我们,在感情里,不要过多迷失,也不要过多奢求。

修行,不是闷头见心,也不是闭门内悟,而是以平常之心,去看待花开花落,去看待人世沧桑,或许,淡泊可以让人明白什么是温柔的力量。

这种力量,正是这世界指引我们的,别太过急躁,水能浇灭一个人的热情,也不要太过执迷,土也可以埋掉一个人的过往。

生活就是这样,尽管如麻,细细解开就好,而淡泊之人恰有一双好手,能解世间千千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