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园是陈家的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经过战火和动乱的洗劫,现在只剩下一泓池塘、一座石桥、一方石匾,往昔的辉煌只能从图画中追忆。此次海宁市博物馆举办的“江南巨族——海宁陈氏的荣耀辉煌”展览中的《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是各个安澜园图版本中保存最好、最清晰的一幅。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该图纵65.5、横.4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乾隆驻跸安澜园后,安澜园达到极盛时的图景。可以看到军机处、太子宫、御书房、御厨房、寝宫等建筑,俨然是皇帝的行宫。除此以外,假山、池水、曲桥、亭榭这些传统园林中的元素一个也不少。裱边有钱镜塘抄录自《海宁州志稿》的文字,“安澜园原名隅园,在治北。明太常陈与郊建地,远阛阓,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后为相国陈文简公别业,复扩而充之,名遂初。园中曰环碧堂,迤西曰静观斋,又西曰天香坞、漾月轩,稍北曰赐安堂,东则九曲梁、十二楼,计地广六十余亩,池半之。泉石深邃、卉木古茂,为浙西园林之冠。乾隆二十七年三月,高宗临幸海宁,驻跸园内,赐名安澜,有御制诗六首并题匾额对联。三十年闰二月,翠华重幸,复叠前韵并题联,一时称盛。咸丰七八年间毁废,千余年老树参天砍伐殆尽。陈璂卿撰有安澜园记。见海宁州志稿。钱镜塘录。”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局部
安澜园遗址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西北隅的盐官村立新组陈园里。安澜园俗称陈园,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四年()安化郡王王沆赐第盐官,营造此园。元初开始,该园逐渐废毁。明万历二十四年,戏曲家、太常寺少卿陈与郊在王氏故园遗址上理水叠山,修建园林,名曰“隅园”。康熙四十三年,大学士陈元龙以亲老告归故里,将隅园收为自己的别业,逐渐整修,后将隅园作为书局栖息之所,编纂《历代赋汇》。雍正十一年,陈元龙告老还乡,将隅园改名“遂初园”。遂初园时期园占地60余亩,其中池水面积占去一半,继承了隅园原来以水为主的布局风格,以泉石深邃、卉木古茂摘取浙西园林之冠。
海宁陈氏安澜园全图局部
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驻跸遂初园,赐名“安澜园”。回京后,更将圆明园福海北的四宜书屋也改名为安澜园,景区略加改造,悉仿陈氏安澜园中的主要景点。自此,安澜园名闻天下。此后乾隆三度南巡,均驻跸是园。陈氏也每次修葺,将安澜园面积扩至百亩,新增景点、建筑达到30余所。乾隆四十九年(),高宗最后一次南巡驻跸,安澜园达到了鼎盛。乾隆四次入住安澜园,前两次由陈元龙子陈邦直接待,陈邦直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后两次参与接待是陈邦直子陈善庆。
安澜园遗存漾月石匾海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安澜园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名园之一,和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齐名。对园林颇有研究的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游陈氏安澜园,占地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作为主人,陈元龙本人有20余首诗咏安澜园,其中不少是朋友来访时所作,文字之间颇为自得。此外,袁枚、阮元、舒瞻、杨恪曾、钟大源、管庭芬、钱泰吉等人在游览安澜园之后,都留下了诗作。乾隆皇帝四次驻跸安澜园,每次也都有诗作咏叹。令人惋惜的是,一代名园毁于战火,现在仅剩下几曲石桥和一方“漾月”石匾,供后人凭吊。
文章来源:《收藏家》期《烟海余珍——海宁陈氏的文物遗存》作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