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人的恋爱套路也很深

暧昧的终点是恋爱。

恋爱的终点则是幸福。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让“恋爱”成功的成为了一个高频词。

很多年轻人在遇到自己心仪的女神或者男神之时,往往都会以一句“啊,我觉得我恋爱了”来自我调侃。

自信点的,会勇敢的上前搭讪,保不准就能凭借“一见钟情”的最强Buff加成喜提美满爱情。

大家可别认为“一见钟情”纯粹就是忽悠人的,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魏斯曼曾让位单身男女各自与10名异性别进行快速约会,结果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大多数人都在30秒内就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只需要不到30秒的时间,男女双方就完全能够促成一段美好的恋情。

即便没能一见钟情也不要紧,因为前方还有着一系列堪称教科书版本的恋爱套路。

“我们约个会吧?”“我们去看电影吧?”“这个景点不错,我们一起坐火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哎呦!这景点太大了,最后一班火车已经开走了,今天回不去了”等等。相信对于正处于暧昧期或者已经恋爱、结婚的朋友来说,类似的桥段绝对不会陌生。

可是相信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人类之所以会恋爱,其本质就是“求偶意识”的表现。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在碰到心仪的对象的同时,体内会同时分泌出远超于平时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复合胺等等激素。

从而也就导致一系列诸如害羞、脸红、心脏狂跳、茶饭不思、注重自身形象等等生理或者心理特征的出现,直到产生恋爱接触或者是被明确拒绝以后才会逐渐平息。

换言之,作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恋爱”并非现代人专属,封建时期的古人同样也有,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谈恋爱的呢?

古人的恋爱套路

虽然在封建时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让现代的很多人都感觉封建时期美好的恋爱故事属实乏善可陈、少之又少,结局美满的更是没有几个。

就好比范蠡与西施、李隆基与杨玉环这两对,先不说明显就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味,结局也并不算美好。

再比如古代民间爱情故事中的牛郞织女、梁祝等等,其中牛郎织女还好点,最起码每年还能见一次,梁祝干脆就直接成了另外一个维度的故事了。

可是大家别忘了,从文学的角度上而言,这些故事所想要传达的其实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

真实的古代恋情,虽然不是多么的轰轰烈烈,但也正如《诗经》所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且古人的恋爱套路其实也很深。

就拿先秦时期来说,那时候百家争鸣,思想高度活跃,恋爱这方面的自由度还是有的,否则大家说《诗经》中那77首明确与爱情相关的诗词都是哪来的。

诸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句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西周时期的“仲春之会”,说白了就是一场由西周官方所举办的大型相亲大会。

所有的单身男女都可以集中到小河边,手持花草,如果双方互相一见倾心,便可以大胆的互相表露心声。

而且从《周礼·地官·媒氏》中的记载来看,“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仲春之会上互相私定终身甚至私奔的,不论是西周官方还是家庭,都是不能阻拦的,其实也就是一种向往婚姻自由的表现。

毕竟大家都清楚,在封建时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终决定女孩嫁娶对象的,往往都是父母。

但是后来随着封建礼法制度的越来越完善,太过直白的表露心声俨然成了“登徒子”的代名词,所以单身男女在表露心声之时也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含蓄。

于是以玉佩、同心结、指环、凤钗、荷包等小物件为代表的“定情信物”也就成了单身男女表露心声的载体,如果双方互相心仪,那么便可以通过交换定情信物的方式来缔结姻缘。

也就是说,对于古代的男孩和女孩而言,随时在身上携带一块玉佩或者学会一手好的刺绣手艺、甚至编草蚂蚱的手法都还是很重要的,毕竟谁也保不准什么时候就能见到一个一见倾心的人对不对。

而且因为这个信物代表的特殊意义,是不能转借他人的,否则一旦丢失,轻则让对方伤心,重则意味着不忠,会影响到双方感情,如果有一方单方面的退回了定情信物,更是代表着这段姻缘出现了裂痕。

就好比《与李章武赠答诗》中的那一句“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其所表达的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正如上文所说,封建时期的爱情往往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青年男女的父母这一关,其实才是最难过的。

所以,在古代男女私底下交换定情信物以后,由于封建时期同时还有着浓厚的“男尊女卑”思想,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要突破父母那一关的重担主要就是在男孩身上。

由此也就有了“上门提亲”这一说,男孩可以通过找媒人的方式带着礼物登门拜访,也就是中国古代婚庆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孩家长同意,便可以继续接下来的“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五礼,将心仪的姑娘迎娶回家。

如此一来,也就等同于是形成了一种出门见到心仪对象,然后拿着定情信物去表露心声,继而交换信物成功后由男方上门提亲、或者提亲之前就有意识的接触女方父母,提升在女方父母心中的印象分的一个流程。

大家说这是不是套路?毫无疑问,当然是套路。

可能还会有人觉得那宋朝以后是不是就没有恋情了,毕竟宋朝以后的女孩大多数都是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男孩连女孩的面都见不了,甚至有可能到洞房花烛之时才知道恋人长什么样,又怎么恋爱呢?

但是这里我想问一下,现代人结婚后还可以恋爱吗?

想都不用想啊,肯定是可以的,虽然只是把结果放在了前面,但流程是一样的,依旧需要互相的磨合来培养感情。

就好比清朝时期文学家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恋情,自幼就与芸娘相识相知,交换了定情信物,此后一别便是五年。

再次相见,便是结婚之时,这时候的沈复才18岁,芸娘也是18岁,可想而知,五年前他们也才十三岁,尚处懵懂之龄,哪里知道什么叫爱情。

而且沈复和芸娘的性格也是天壤之别,一个豪迈大气、不拘小节,一个恬静柔弱,拘泥多礼,按常理来讲,这样的两人免不了磕磕绊绊,甚至是因为性格不合而分崩离析。

但两人非但没有什么矛盾,反而恩爱非常。

正好就验证了那句古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沈复与芸娘的感情,培养的很完美。

因为他们能够互相包容对方,用心去经营了这一段感情,虽然不是多么轰轰烈烈,但胜在了细水长流。

用心与包容,是套路吗?也是。

是恋爱套路吗?毋庸置疑。

但我更喜欢称这些套路为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