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足迹,探密人间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早就听说过《人间词话》在诗词批评史上的盛名。

年前逛书店的时候,无意在书架上看到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便买了下来。当时一并买回来的还有《阅微草堂笔记》、《浮生六记》、《镜花缘》、《传习录》等,同属古代文学大类。

近日闲来无事,阅读了这本意境优美的《人间词话》。读完之后,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心中的感受就是:如获至宝,甚至有种迫不及待想与众人分享的心情。此刻且容我追随国学大师的足迹,探密《人间词话》的境界之美。

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字伯隅,号观堂,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造诣都非常深,乃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通才,是近代知名的“甲骨四堂”之一,一生著述颇丰。其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古史论证》等。梁启超先生曾评价其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人间词话》虽仅薄薄三十余页,但此中所述全是其呕心呖血披肝沥胆之作,被誉为自晚清以来中国最负盛名的美学经典。该书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传统概念和思维逻辑,巧妙地将中西思想文化贯通融合,点评犀利且精准。在我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自晚清以来中国最负盛名的美学经典。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开创性的提出了“境界说”,这也是此书之精髓要义。

在此之前,就有评论家对诗词的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较为流行的有:神韵说、兴趣说。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道: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思是说,盛唐时期的作者,写诗追求兴趣二字。就犹如羚羊挂角,找不到雕塑堆砌的痕迹。这样做的好处是有玲珑透彻的意趣,而不是勉强拼凑而成。就犹如空中之清音、相中之本色、水中之倒影、镜中之幻象,故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至于清代王士慎的神韵说。则强调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风神气韵,以冲和淡远为主,来突出诗词本身的韵味和意境,如此便能摆脱诗词堆砌雕琢的痕迹,以达到意境优美含义无穷的目的。

对此,王国维却提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见解—境界。

在我看来,境界之说方能囊括诗词之根本,高严羽、王士慎等人一筹。境界之说重要到了什么程度呢?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境界,就没有人间词话。

因此,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想要传达的无穷尽的意境和含义。便不得越过境界而论其它。

他对于诗词评论的观点是: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也就是说:说气质,说神韵,倒不如说境界。境界是根本,至于气质、神韵之说,倒入了末流。只要境界有了,气质神韵自然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人间词话》开篇也提到了: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由此可见,王国维是极为推崇境界一说的。

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对于什么是诗词中的境界,王国维是这么说的: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对于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不是只有景像和风物才能称得上境界。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也是境界。所以只要诗词中有真实的景像风物,具有真情实感,便是有境界。反之,便是无境界。

可以说,有境界和无境界的区别在于,一真一假。

从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写心中的真情实感,写真景物,真实发生的事情,切不可虚伪造假而失了真实。

但是在那时,并不能领会老师的意图,文章多为拼凑伪造而成,,因此少了真情实感,颇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比如在小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会面对一个论题作文:《我的妈妈》(此处可以随意代指任何一个名称),然后,我发现,几乎所有人写的人物,都是一样的,真正的千人一面。难道我们拥有同一个父母吗?难道那些事迹在每一对父母身上都发生过吗?非也,只因为我们缺少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缺少真情实感,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一言难尽。

要想写出真感情,真景物的文章,必得去认真观察记录,生活中的真情实景,有了经历和感受,自然能写出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好文章。

所谓的真,全在乎合乎自然,合乎情理。能够合于自然,合于情理的,不会没有境界。

对此,他评价纳兰容若的词作: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正因为纳兰容若做到了以自然的角度观物,以自然的语言去言情,他的诗词方能让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同身受,与之共情。

境界的评定

为了更好的让读者理解他所说的境界说,他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造境、写境,境界之大小以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

造境,写境

关于造境,写境,王国维这样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一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意思是说:所谓的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此二种分别对应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但是这两种实在不好分别,这是因为一流的诗人创造出来的境界,必然是合乎自然的,也可以说是不脱离现实和自然的,他们所写的现实的境界,也必然注入了诗人的理想。

想一想,还真是这样。像李白和杜甫,一理想一现实。李白所创造的理想的世界,其实是以现实世界为原型的,在那个世界里,也能找到现实世界的痕迹;而杜甫虽注重写实,但是在其诗作中,也能看到诗人对其心中的理想世界的构筑。二者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二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我、无我之境

对于有我、无我之境的说明: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里面说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差别。全在于作者是否能达到以物观物。能够做到以物观物,方为无我之境,否则便只能有我之境。

可惜的是,纵观古人所著诗词,有我之境,颇多,而无我之境,则少之又少。

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他还特地拎出诗词来作比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春。”这是有我之境,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景观物,诗作中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以及情绪流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面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作者以物观物,分不清什么是物,什么是我,因此词作达到了物我合一,物我难分的境界。

虽然境界分有我、无我之境,但王国维也坦承,能够跳出身身的局限,自己的视角,写出无我之境的,方可称得上是诗词大家。

境界之大小

世人皆知,境界有大小,但是境界有好坏吗?

对此,王国维这样回答: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沟“,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他说:境界虽然有大小之分,但是并不以此来区别境界的好坏。大境界有大境界的妙处,小境界有小境界的好处。就拿杜甫和秦少游的诗词来作比较吧。“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宝帘闲挂小银沟”,境界虽幽微,但令人回味无穷;“大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境界辽阔,意境深远,同样让人忍不住感慨万千。

是的,怎能因为境界之大小而论断境界之好坏呢。无论境界之大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作中的美,感受中诗人心中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又怎能以简单的优劣来区分呢?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三重之境界

初识王国维,源自他对人生三重境界的解读。

在一次培训会议上,我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彼此我还不基领悟。然而此去经年,我对他的人生三重境界终于有了一番领悟。

以诗词论人生,不得不令人大赞王国维的高明之处,真妙哉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古往今来,要成就大事业,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一定会经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昨夜晚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此看来,王国维对于人生的领悟相当深刻啊,想来,他在做学问、做人、建立事业方面,也必定经历过这三重境界,从建立一个目标,经历苦苦寻觅而求之不得。再到为了信仰和理想,纵使付出再多,面对的挑战,承受的痛苦,经历的磨难再多,亦无怨无悔。坦白说,如果非心之所向,是绝对抵达不了第二重境界的。最终再到第三个阶段。发现你曾经苦苦寻觅求之不得的东西,竟然就在自己的身边,颇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洒脱和自在。

虽然我的人生阅历不深,感悟也没到那一步,但是我非常认同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

就拿我写文章来说吧。

去年10月份,我进入头条写作,一开始我非常执著,我的目的就是过原创,加黄V.。目标非常明确是不是?

在这个阶段,我有过焦虑,有过困惑,也有过痛苦,当看到别人纷纷过原创,加黄V,更有甚者拿青云拿到手软,这时,我的心态就开始不好了,对别人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之后我的心境慢慢有了一些转变。我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初心,而被名利所左右。所以,我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