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我,活在当下浮生六记里的人生智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浮生六记》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平淡真实的日常生活,在平淡细微中透露着生活的美,演绎着智慧的人生。其中,既有对“真我”的执着追求,又包含了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和活在当下的人生理念。它们共同诠释了如何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审美态度。追求“真我”的人生态度《浮生六记》中沈复与陈芸都是“真性情”之人,沈复自我评价道:“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沈复生于经济情况良好的家庭,受到正统的教育。妻子也与自己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沈复与陈芸的人生态度,即“追求真我”。他们在追求真我的过程中,首先是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大胆挑战,陈芸在初嫁沈复时,意欲“躬逢”,后“同行并座,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夫妻是不能并行而坐的,仅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以看出陈芸的改变。当陈芸叹道:“妾非男子,不能往”时,沈复说道:“冠我冠,衣我衣。”而后得以游遍庙中。陈芸是一个有趣的妙人儿,她能够明白沈复的意图并且赞同他的做法,她看到不同的世界,而沈复也体会到了与心爱之人同游的乐趣,造就了一段完美的旅途。他们积极地追求“真我”,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随遇而安的处事方法随遇而安,乐天安命是中国古代悠久的思想传统。儒家有所涉及,道家与之相较更加典型,影响也更加深远。《庄子·列御寇》讲:“达天命者随”,沈复与陈芸一生中有快乐的时光,也有颇多的坎坷。因纳妾导致陈芸与公婆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兄弟因钱财睨墙,朋友之间的关爱都比家人更加温暖,更显得沈复与陈芸的孤立无援。最后一次被赶出家门之后,家人阴阳永隔,作为一个男人来说,沈复无疑是痛苦的、无力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平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对他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但对于沈复来说却成为了奢望。新婚初期的分离“居三月,如十年之隔”。后来陈芸因血疾早逝,夫妻俩因此没有白头到老。昔日“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还在,现在早已经没有了可以一起盖下这个章的人。因此感慨悟言:“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中年丧妻,对于沈复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失去的不仅仅是心爱之人,更是重要的精神依托和归宿。在陈芸去世之后,沈复去了很多地方做幕僚,同时也看到了更多的大好河山,他并没有消极颓废,不问世事,依旧秉承着好好生活下去的态度,丰富多彩地度过余生。随遇而安不是安于现状,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平静满足的心态。人们都说他旷达,但这一定是经历过痛苦绝望的挣扎之后所参悟的旷达,比起常人,他更能以生活中的美来消解、调侃苦闷。对于悲伤他是有所控制的,不被凄凉淹没的清醒自持。这也成为了沈复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一种处事方式。活在当下的人生理念“活在当下”的思想来源于佛教,从佛教的眼光看,过去和未来都是幻象,唯有当下才是生命的实像。生命无常,瞬息万变,流转不息,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是当下时刻的伸展和延续。时间稍纵即逝,美好的时光也是短暂的。活在当下,不仅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本质是自在、洒脱,在日常的生活中享受乐趣,积极地活在当下。人们偶尔会沉溺在思维的幻象里,要么担心未来,要么被过去的创伤所困,无法安住于当下,体验不到活在当下的宁静、祥和与爱。陈芸与沈复却不同,他们总会抓住眼前的时光,真正地活在当下。在甜蜜诗意的生活中,无论植菊、盆玩、焚香、插瓶,每一项都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由此可见,《浮生六记》作为纪传体散文小品,不仅记载了沈复的一生,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浮生六记》中更流露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在满足了物质自然的需求之后,对自我实现与审美的需求。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849.html